快2點到信義威秀劃位,卻只剩前三排和後面邊邊角角的位置,
不過還好是大廳,就算在角落也不會遺漏任何一個哭點。
開頭的I need you to listen就讓我鼻酸了。
這是Bobby期盼他母親能夠做的,我想也是大多數同志子女期望父母能做到的-傾聽。
希望父母能夠用心傾聽同志子女在身份認同這條路上的艱辛,
而不是一聽到關鍵字就關上耳朵,開始不斷的指責及責罵。
Bobby至始至終所求的都是母親的真心接納,
然而他所面對的母親卻抱著一本古書,
指著裡面的教條要他反省、悔改,堅持只要用心一定改得過來,
在前半段的劇情裡,母子間的對話只有母親的聲音、母親的殷殷企盼與教誨,
還有母親用心找來的不專業心理專家。
表面上Bobby順從母親的意思,但性向沒有改變,而痛苦卻日漸累積。
雖然藉由到表姊家渡假,懈逅了他的初戀男友,但幸福的情感生活卻不足以彌補內心對家庭的缺憾
-母親的諒解才是他最需要的啊!
最終,他選擇了自殺。
僅管從現在的角度看來,自殺並非唯一的解決之道,事實上自殺也不能解決事情,
看似自己解脫了,卻把身旁最愛你的家人推入難以自瘉的痛苦深淵,
但在保守的當時,再加上出身自傳統的基督教家庭,
信仰與性向間無法取得平衡或許還能藉著同志教會得到寄託,但如何才能獲得母親的接納呢?
更何況Bobby從小就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,且又是感情與母親最好的小孩,
他要如何為了性傾向脫離原生家庭,與原生家庭斷了關係或是否認性傾向,
不管怎麼做都是在背棄自己。
所以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。與其痛苦地被矛盾綑綁一生,不如自我了結或許還痛快些。
母親最終還是轉變了,她終於願意傾聽,只是對Bobby來說,也許遲了些,
如果他地下/天上有知的話,想必他一定會感到辛慰,只是這代價有點太大了。
Mary Griffith的轉變是整個故事最令人動容的部份,在失去愛子之後並非沉浸在傷悲裡,
而是著手幫助更多的同志家庭、促進同志人權,在我看來這是真正的大愛。
對於Bobby的犧牲我感到非常遺憾,但同時我也感謝Bobby,以及他的母親Mary Griffit,
藉由這部電影,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,進而影響更多的人-尤其是櫃父母、櫃兄弟姊妹們,
其實同志子女最期望的不就是家人真心的接納嗎?
名人推薦:
于美人 新聞哇哇哇 0414 前三分鐘
還是于美人 國民大會 0416
電影官網:中文版原著小說要上市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